被劝退后,6岁孤独症儿童如何在转衔训练后再次融入幼儿园?
2021年9月,又到了幼儿园的开学季,6岁的孤独症儿童峰峰(化名)再次回到熟悉的幼儿园。相比一年前入园时的恐慌与焦虑,这次峰峰显得更加自信,以至于到了幼儿园门口时,不需要妈妈提醒,便主动跟门卫打招呼“叔叔,早上好。”
值班的门卫惊讶于峰峰的改变,对峰峰妈妈说:“峰峰变化很大,以前都是您再三提醒他才勉为其难地打招呼,他第一次这么主动。”
峰峰妈回想起过去一年的经历,感触万千,往事瞬间涌上了心头。
个 案 背 景
峰峰出生于书香世家,峰峰爸爸和妈妈都是知识分子,均在大学任教。峰峰1岁前除了不认生,谁都可以抱之外,家里人没有发现峰峰在发育上有不一样之处。在3岁前,峰峰也比较活泼,拥有基础的沟通意愿,能使用简单的肢体语言,也会使用语言跟人打招呼,但缺乏主动性,需要家里人多次提醒才愿意。让家里人开始感到不对劲的是,峰峰有时会莫名其妙地在不适当的场景复述曾听过的某些词汇或句子,有时还会自言自语,说一些别人听不懂的怪癖语言。一点都不怕生,有时会用怪异的行为逗弄不认识的人。
起初家里人以为只是缺乏规则意识,喜欢捣怪,也未过多在意,只是担心峰峰进入幼儿园会捣乱,于是在峰峰三岁时先将其送去小班制的早教中心。但去了早教三个月后,早教中心的老师跟峰峰妈反映,峰峰在早教中心非常多动,坐不住,很难安坐超过3分钟;上课和玩游戏时注意力都容易涣散;对新鲜的玩具能产生兴趣,但常喜欢摆弄积木;愿意跟其他同学玩,但无法玩到一起,跟人沟通时基本上就只用单词。早教中心的老师建议家里人带峰峰去医院详细检查和评估一下。
于是,家里人便带峰峰到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就诊。当看到诊断报告书上清晰写着“孤独症”的诊断时,峰峰妈脑子一片空白。
“孤独症又称为自闭症,主要表现为社交沟通障碍以及刻板行为,兴趣也比较狭隘。这种疾病是先天的,目前没有药物根治,只能依靠康复训练。”医生在解释时,峰峰妈完全听不进去,只是隐约听到了医院建议他们要带孩子去专门的机构训练。
就这样,峰峰开始了在睿宝广州中心的训练。儿童进入中心后,作为峰峰的主训师李雪老师(添加微信咨询专家)建议峰峰仍保持半天在早教中心,部分时间在中心训练,其余时间由家长按中心布置的内容在家训练,以及在社区泛化。经过半年多的训练,峰峰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规则意识,也能自主表达短句,但还较少复合句出现。社交上对熟悉的人有时能主动地打招呼、分享物品,但在群体中尤其是陌生环境下主动性仍比较缺乏。总体来说,峰峰在一对一的社交训练中表现尚可。ABC及CARS量表均现实已达不到诊断孤独症的分数,但符合ADHD(多动症)的诊断标准,PEP-3发展评估,显示儿童除语言理解及表达轻度落后于同龄儿童外,其余领域与同龄儿童相差不大。
看着孩子不断地进步,书香门第出身的家里人开始期待峰峰能像普通孩子一样接受正常的教育。不过作为峰峰的主训师,拥有着丰富经验的李雪老师(添加微信咨询专家)给出了两个建议:
1、峰峰虽然在一对一的情况下表现良好,但在群体中有时能力呈现不足,且还未经过规范的转衔训练,建议经过规范的转衔训练后再完全回归幼儿园。
2、峰峰虽然四岁了,从年龄上看应该读中班了,但由于儿童沟通技能还不足以适应同年龄的班级,应重读小班,勿着急进入中班。
然而峰峰家里人仍坚持进入幼儿园,并听从了幼儿园园长的建议,让儿童进入中班,且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两个月后随诊脱失,无法继续跟进儿童在幼儿园的表现。随诊脱失前,儿童能安坐十五分钟,在老师的适当管控上能遵守课堂规则,能主动参与到集体游戏中,但游戏技能不足,对游戏规则理解不够,有时容易受挫。因此,李雪老师也曾建议家长由于儿童沟通语言不足,应选择朋辈进行引导,并做好与幼儿园老师的沟通工作。
碰 到 问 题
一年多后,峰峰5岁多了,家长重新回访中心,并描述进入大班后,儿童在社交中屡屡受挫,社交出现明显地退缩,语言并未如预期从单句发展到复合句,语言理解及表达仍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并且重新出现了多动、冲动,甚至攻击的行为。
李雪老师(添加微信咨询专家)在询问完家长以及现场观察峰峰后,作了以下表格记录入园前后的情况:
发展能力/行为 | 入园前 | 现在 | 分析 |
认知能力 | 能准确根据图片的属性及特征分类,但不能理解逻辑关系,比如因果关系、转折关系等; | 能理解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先后顺序等逻辑关系; | 说明认知能力在幼儿园的自然情境教学中获得了进步; |
语言理解能力 | 能理解四元素单句、简单问句; | 在安静环境下能理解先后及因果复合句,但在繁杂环境下询问“为什么”等问句时,出现明显的重复语言,复合句的理解能力也明显下降。 | 儿童的语言能力未能在幼儿园获得明显提升,且出现了轻度的社交回避现象; |
语言表达能力 | 以单句表达为主; | 以单句表达为主; | 表达能力未能在幼儿园获得提升 |
社交沟通 | 在一对一的环境中能维持3-5个回合的互动,且存在一定的沟通主动性;在小群体的环境中有时有沟通的主动性,尤其是在主训师引导下,社交沟通的表现尚可。 | 儿童在社交中容易受挫,且受挫后出现较多的自言自语、眼神回避、甚至攻击等社交明显的退缩行为,主动性很差。 | 在幼儿园里出现了较明显的社交退缩; |
游戏技能 | 能使用积木摆设成简单场景,在主训师引导下能与他人玩类似“厨房煮食”等简单的假想游戏; | 不愿意参与群体游戏,参与群体游戏时大多也只是在后面跟着。又开始喜欢排列各种物件了。 | 对于假想性游戏乐趣大幅度减弱,游戏方式出现了倒退; |
行为问题 | 很少刻板行为的出现,仅在沟通过程中未能理解他人的意思时会重复他人说的话。在集体训练中,有时会坐不住。 | 多动、冲动明显增多,在课堂上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自言自语的现象增加,有时有攻击的行为。 | 行为问题明显增加; |
其他问题 | 偶有睡眠问题; | 情绪欠佳,容易发脾气;睡前容易兴奋,入睡时间晚; | 情绪及睡眠均变差; |
问题分析与解决
李雪老师(添加微信咨询专家)邀请专委会对该个案进行讨论和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由于孤独症症状不重,峰峰三岁才被诊断出孤独症(自闭症),在发现后进入睿宝训练,训练效果较好,训练过程较为规范,儿童的发展能力明显改善,但尚未进行系统性的适应性训练(即转衔训练)。
*峰峰家人未接受主训师的建议,在未开展规范转衔训练的情况下,过早全天回归了幼儿园;
*初始全天回归幼儿园,峰峰适应尚可,但不能算好,尤其是儿童的社交及语言并未因回归普通环境而获得明显改善。而家长也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儿童的情况,以至于随访脱失。
*峰峰随访脱失一年后,在幼儿园自然情境教学下,峰峰的认知发展进步明显,但语言能力未能呈现良好地自然发展。社交沟通出现了明显的退缩,而行为问题增加、情绪及睡眠变差都应归因于群体适应不良引起的社交退缩。
专委会的揭晓锋主任在听完汇报后,详细分析了峰峰的情况,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由于中国的主流教育对于特殊儿童而言,缺乏转衔教育环节(即从训练中心过渡到普通学校的教育),导致儿童回到幼儿园后未能获得专业人员引导,导致其已学会的技能泛化到自然情景受限。而过早地跟随同龄儿童晋级,使本来社交及语言技能仍与同龄儿童有差距的峰峰,无法在群体生活中自信地学习,且5岁以上的普通儿童已开始会取笑他人,这很容易让孤独症儿童在社交沟通中受挫,从而出现社交退缩的情况,甚至容易出现被排斥和耻笑的可能。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孤独症儿童要想很好地适应普通学校,必须要从1:1→1:2→1:3→1:6的衔接方式进行过渡和适应,一般认为儿童能在1:6的环境中良好适应,才有较大的概率能适应群体生活。建议对该儿童重新规范开展转衔训练,以协助儿童在3-6个月后能再次顺利回归正常幼儿园。”
在专委会意见的指导下,李雪老师(添加微信咨询专家)制定了关于峰峰为期半年的训练方案:
时间 | 转衔 | 训练内容 | 训练目的 |
第一个月 | 1:1 | 个别化的社交沟通技能训练 | 能在一对一的环境中良好回应及引发社交,重塑社交沟通自信; |
第二个月 | 1:1 | 行为管控 | 能在不同的教室里控制住自己的行为; |
第三个月 | 1:2 | 同辈社交沟通技能训练 | 能在成人引导下良好地与同辈进行互动; |
第四个月 | 1:3 | 小组结构化训练 | 能在有他人干扰的情况下,按照时间流程表在不同的教室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不出现多动、冲动、注意力涣散等行为问题; |
第五个月 | 1:3 | 小组社交沟通技能训练+
小组适应性训练 |
能在3个人的小组中进行良好互动及行为控制; |
第六个月 | 1:6 | 小组社交沟通技能训练+
小组适应性训练 |
能在6个人的小组中进行良好互动及行为控制; |
问题解决结果
经过了半年规范的转衔训练,峰峰开始能在群体中控制自己的行为,并能在应用社交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收获成就感,社交退缩明显改善,各种行为问题逐渐减少。峰峰妈也表示睡眠和情绪问题也得到了改善。在峰峰再次回归幼儿园一个月后,幼儿园老师给了峰峰这样的评价,让峰峰妈欢喜了好一阵子:
“亲爱的峰峰妈,峰峰在过去一个月的表现非常棒哦。他已经可以跟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了,不再像以前一样老是躲在一边。虽然他在沟通表达上还有点吃力,但是他可以正确回答问题,不再是跟说了。这是很好的改变哦。”
睿宝的观点
(点击联系睿宝)
社交沟通障碍是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缺陷,这一核心缺陷会容易导致儿童的群性发展受限、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即便是高功能孤独症的孩子,或者是经过训练后儿童的认知发展能力接近于同龄儿童了,但由于适应能力和群性发展的问题,孩子常常难以将在1:1环境中学会的能力快速应用出来,从而导致适应不良,甚至会带来社交退缩。
有些家长会认为那更应该让孩子回到正常环境去适应,让孩子把学会的能力能在自然情境中去使用。但家长们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过犹不及。在儿童从个别化训练进入到正常学校前,必须要经过系统、规范的转衔训练(更多资讯可点击参阅睿宝官网中《自闭症儿童的转衔训练》)。“转衔”的意思顾名思义便是环境转换的衔接,如果缺乏规范的转衔,儿童在适应普通环境时容易带来困难。睿宝在转衔训练上,一直遵循主流科学的做法,规律且循序渐进地从1:1→1:2→1:3→1:6的衔接方式。